文章素材來源于網絡,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站長刪除。
關山農貿市場是光谷片區(qū)最大的菜市場之一,攤主柳穎的母親和親戚多年來都在這里擺攤賣菜,她算是繼承家業(yè),不過,93年出生的她已被互聯(lián)網深刻影響,思路比父輩開闊得多。
在意識到越來越多人習慣于在手機上獲取一切后,柳穎萌生了在網上賣菜的想法,最初她在多個平臺開設自營菜店,每天只有十余單。今年7月,柳穎將個人店轉化為美團閃購平臺上的“菜大全”品牌店,單量暴增,單日訂單最多達到500單。在菜大全賣菜的同時,柳穎傳統(tǒng)的賣菜生意未受影響,這意味著,同樣的鋪租可以得到更多分攤,柳穎菜攤的坪效一下有數(shù)倍提升。
同時在店里和網上賣菜,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菜攤老板的新嘗試,柳穎們化身為“買手”,將自己的菜攤變?yōu)?ldquo;買手店”。而柳穎所在的菜市場,正在出現(xiàn)越來越多的“外賣騎手”,前來“取菜”。
今年7月,美團閃購“菜大全”團隊開始在武漢等地試點,旨在讓菜場攤販在美團閃購開設品牌店,在網上賣菜。菜大全將菜場攤販的菜品做品控、打包,再以獨立品牌的形象入駐到外賣平臺上,平臺會給菜大全商戶提供定價選品、訂單管理等建議,以及提供推廣和配送服務,菜攤商戶備貨、保鮮、接單、分揀、打包等工作,你可以認為這是外賣模式在菜市場的復制。
菜大全先是在武漢低調地試點,大約用了三個月時間,跑通了流程,現(xiàn)在武漢已有10個門店。在菜大全8月底首次進入媒體視野時,美團閃購負責人表示:“此次試點希望通過菜大全的數(shù)字化賦能和服務標準化建設,助力菜市場實現(xiàn)線上經營升級。”試點成功菜大全或將進入大規(guī)模推廣階段。
今年初美團在上海啟動“美團買菜”測試,3月推向北京。在發(fā)布半年報時,王興表示美團買菜業(yè)務已在北京和上海初顯成效,將會在武漢探索有沒有新的機遇,7月美團閃購菜大全進軍武漢。從模式來看,菜大全跟美團買菜截然不同,前者是平臺運營模式,直接整合菜市場供應鏈,支持30分鐘送貨上門;后者是純自營,建設社區(qū)前置倉連接供應鏈,消費者手機下單隔日自提。從城市布局來看,菜大全或許會先從二線以及以下的市場向一線城市包圍。
菜大全與美團買菜有一定互補性,這體現(xiàn)出美團對生鮮零售的志在必得,去年下半年美團不再采取“無限擴張”的打法,而是聚焦“food+platform”的主賽道,生鮮零售本質滿足的是“eat”的需求,自然應該位于主航道。
將菜市場搬到線上
本地生活服務領域,餐飲業(yè)是最先線上化的,用戶外賣習慣在互聯(lián)網前就已通過電話訂餐等形式養(yǎng)成,互聯(lián)網外賣將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變得更加標準化,讓體驗得到整體提升。不過,距離“吃”十分近的菜市場卻一直都未能實現(xiàn)很好的線上化,買菜跟一日三餐一樣高頻、剛需,不過因為難以標準化、品控、物流和倉儲等問題,買菜互聯(lián)網化程度跟餐飲不能比。
站在用戶角度看,通過手機App買菜已經是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,《年輕人:不到萬不得已,不會去逛菜市場》類似于這樣的報道指出,現(xiàn)在年輕人因為文化、外賣、網購、社交等原因的影響,越來越不習慣于去菜市場,更難以接受起早跟大爺大媽們搶新鮮或者打折菜。
站在菜攤攤主角度來看,他們面臨著鋪租日益高漲等問題,同時社區(qū)生鮮新零售的日益風靡正在讓他們感受到客源被瓜分的風險,如何將年輕人和老主顧拉回來成為燃眉之急,他們十分需要借助互聯(lián)網打開新的銷售渠道,擴大經營半徑,提高整體坪效和收益。
然而,菜攤攤主不懂得如何去互聯(lián)網上賣菜,互聯(lián)網賣菜對選品、倉儲、客服、手機使用等等都提出新的要求,正是瞄準這一點,“菜市場代運營”模式出現(xiàn),代運營玩家從攤主手里買菜再到互聯(lián)網平臺售賣以賺取差價,頭部玩家年流水已經上億,然而攤主收益卻不高。
“菜市場代運營”玩家又很難取代攤主,因為菜市場是成熟的供應鏈,供貨渠道穩(wěn)定、食材新鮮優(yōu)質、品質監(jiān)管嚴格,他們還會承擔很多服務的職能,比如殺雞宰魚、牛肉切碎、海鮮現(xiàn)殺等等(這是中國菜市場的特色服務,因為人工成本低)。
正是因為此,互聯(lián)網+買菜才越來越火,一種模式是直接取代菜市場,繞過菜市場建立供應鏈,常見于社區(qū)店、前置倉、超市等自營模式;另一種則是平臺自營模式,即菜大全為代表的商家品牌店入駐,平臺提供運營支持,不同模式各有優(yōu)勢,適合不同場景,或將長期共存下去。
菜大全沒有想過取代菜市場,而是要讓菜市場全面線上化,將攤主與消費者更有效地連接起來,美團的同城即時物流、流量拓展能力和市場教育營銷等能力,被整合到菜大全。菜大全會優(yōu)先考慮幫助年輕的菜攤攤主開店,給他們提供品類、定價和營銷等運營建議,再提供同城即時物流的支持,同時也會在菜市場周邊社區(qū)等地進行地推,培養(yǎng)居民像點外賣一樣線上買菜的習慣。
對于菜攤攤主來說,他們在原來的門店渠道外,擁有了線上渠道。菜市場最高峰期一般在早晨,大爺大媽們起早搶新鮮菜和折扣菜,次高峰期在傍晚下班后,少部分上班族買菜做飯,這兩個高峰期正好跟互聯(lián)網買菜訂單高峰錯開,一位入駐菜大全的攤主對羅超頻道表示:“年輕人不可能早起上手機買菜,臨下班是手機買菜高峰期。”入駐菜大全后,單日訂單量和流水都有了幾倍提升,比以往起早摸黑地干更容易了。
對于平臺來說,線下門店事實上成為其社會化的“前置倉”,線上線下錯峰的特征則可以有效地利用了同城運力,連地推人員都可以復用:幫助餐飲老板上互聯(lián)網的體系被直接搬到了菜市場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生鮮零售獨角獸高管對羅超頻道表示:“互聯(lián)網+菜市場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,相對前置倉成本更低,再加上菜市場都接近社區(qū),因此坪效非常高,是一個賺錢的生意。”不過他認為,現(xiàn)在這一模式試水區(qū)域可能主要是在二線及以下城市,原因在于“一線城市基本上都在逐步關閉傳統(tǒng)菜市場,租金太貴,相對來說會比較難做。”
他表示,互聯(lián)網+菜市場的方向很好,玩家正越來越多,比如南京的互聯(lián)網菜市場“歡樂番茄”由美菜團隊的人出來打造。羅超頻道了解到,歡樂番茄門店面積有200-300平,再加上員工、供應鏈等,走的是重度垂直整合的模式,而美團閃購的“菜大全”則采取平臺自營,強調將現(xiàn)有菜市場互聯(lián)網化,搬到線上,模式更輕,成本更低,這位高管看來,“菜市場比較容易標準化,其供給是非常充分的,SKU商品庫存很有深度,特別適合跟外賣做結合。”未來將會有更多玩家想去菜市場的生意。